他希望有人去关注老王的生活,及其身后几千万个体户的生活,因为在当今中国,个体户问题绝不仅仅是纯粹的经济问题,更事关社会公正,甚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例如:这些年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长,其消费占比分别从1990年的32.3%和33.4%增长到2009年的53.01%和53.22%。无论是扩大消费还是理顺收入分配关系,都与财税体制直接相关,迫切需要加快以结构性减税为重点的财税体制改革。
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努力实现各级政府事权与财力的基本平衡。近几年,投资率居高不下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国内市场变化对投资带来的影响:其一,当前无论是工业品还是基础设施均面临着过剩压力,如果这一格局不尽快改变,积累的过剩产能就有可能被迫以经济危机的形式强制性地清理。未来十年左右,如果服务业提高15个百分点,将带来巨大的消费市场。长期以来,由于习惯于投资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对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目前还存在某些疑虑。改变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生活领域坚持在市场主导的基础上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在经济领域的定位主要是提供经济性公共服务。
另一方面,要扩大民间资本投入,尤其是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到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领域。收入分配领域的矛盾与问题既存在于初次分配领域,也存在于再分配领域。就像我们刚刚讲的,土地现在越来越值钱了,透过土地可以拿到很多高额的回报。
那么怎么转向?政府必须要有一套好的规划,而不是到处盖高楼大厦,搞招商引资,这不是我们关切的话题。更可怕的是,只要城市化一停止,什么都停摆了。美国工业革命的时候,确实是工业革命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争夺补偿分红。
我们和这些国家相比差得太多了。另一个就是刚才说的土地制度,因为土地能生钱,而且越来越值钱,土地就是财富,在这个情况之下,拆迁、征地过程中就出现越来越多的跟土地相关的案件。
德国汉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每平方公里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是德国东北部落后地区的2倍和100倍,但是这两个地区的福利是一样的。它指的是西方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人口增多、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病越来越严重之后,大量城市人口开始往郊区或者农村流动。为什么会出现非转农?其实就是土地的利益。美国逆城市化的时候,第一步,富人先搬出去,因为他们很有能力,有钱,可以把自己照顾得很好。
最近有一些可恨的学者提出要搞土地私有化,一旦搞土地私有化,你晓得什么结果吗?土地迅速增值,它的涨幅不是百分之几,而是百分之几千。所以,中国也还根本就没到逆城市化的阶段。配套不是说光盖高楼大厦,用工业化拉动城市发展,而是要解决老百姓的困难,譬如我刚刚讲的治安、环境、垃圾,还有就学、住房,让大城市更完美,让城市居民的生活更美好。要让老百姓生活更美好,不是搞硬件建设,不是搞工业化,而是要把我们老百姓最关心的就业问题解决了,治安问题解决了,交通问题解决了,住房问题解决了,这才是我们各级政府应该干的事。
逆城市化这个概念是美国地理学家波恩在1976年提出来的。像美国那样子土地肥沃而广阔的国家,一共有51个州,但一半以上人口集中在5个州,80%的美国人居住密度区的面积从1900年的占国土面积的25%,降到如今的17%。
所以我们今天是在整个大的城乡二元结构之下思考这个问题的,其实现在有两个制度是亟待突破的,一个是我们之前说的户籍制度,其实户籍制度的要解决的不是户籍本身,而是户籍背后庞大的利益集群。第二步,中产阶级搬出去,因为富人搬出去之后,相关配套设施也慢慢出来了。
你晓得什么叫工业化吗?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让更多的人聚居在城市,这样就要开发房地产,房地产开发好了之后呢,转而要消耗工业用品。那我问你,城市化完了以后呢?不用更多房地产的话,那像钢筋水泥这样的工业产品谁消费?这个后果太可怕了,所以这个趋势一定要打破。我们看看发达国家,它们都是按照人口的自然流动的规律来发展城市的,我这里有个数据,巴黎只占2%的国土面积,却产生28%的国内生产总值。你看在我们城市化快的地区,农民即使什么都不干,靠租土地一年坐收几十万。其实中国这个思维是延续了美国的旧思维。我这还有一个数据,杭州、义乌、桐乡等地有200多名公务员把户口迁到农村了,我们平常说的是农转非,现在这个词叫非转农。
就是说,你住在汉堡也好,住在东北部也好,福利是一样的,整个配套也是一样的。其中一个引起很大争议的就是,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把城市化简单理解为工业化。
更多配套设施出来了后,一些工厂也搬出去了,到最后形成一个具有多项功能的小城镇。那我请问你,美国是如何应付这个问题的呢?美国是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慢慢地把工业转移出去,变成服务业了,所以美国的服务业是工业的3倍。
他们搬出去之后,附近的一些基础设施就建起来了其实邓小平是非常睿智的,他当初说沿海地区城市优先发展,这个发展确实造成了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我们不能否认,而且他提出的这个策略和欧美国家是一样的,就是说大城市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目前中国就是大城市发展的阶段,因为只有它的配套是最好的。
我们不可能在10年之内搞一个像美国一样庞大的服务业群体出来。这小城镇交通不拥挤,环境优雅,治安良好,工厂、公司又都在附近,慢慢就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依附于大城市的小城镇,这就是一个富裕社会发展到最后的必然结果。现在东部沿海的问题只是当下中国逆城市化的一个潮流,还有一个更加波澜壮阔的潮流,就是很多白领已经害怕了城里的高房价、高成本、交通堵塞、高污染、能源不足这些问题。最近有一些可恨的学者提出要搞土地私有化,一旦搞土地私有化,你晓得什么结果吗?土地迅速增值,它的涨幅不是百分之几,而是百分之几千。
其实中国这个思维是延续了美国的旧思维。像美国那样子土地肥沃而广阔的国家,一共有51个州,但一半以上人口集中在5个州,80%的美国人居住密度区的面积从1900年的占国土面积的25%,降到如今的17%。
我举个例子,根据我们的研究显示,中国经济80%的增长来源于钢筋水泥,20%来源于劳动力的投入,到最后我们发现,城市没有任何技术进步。那么中国呢,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也不过占4.4%。
更多配套设施出来了后,一些工厂也搬出去了,到最后形成一个具有多项功能的小城镇。进入 郎咸平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城市化 逆城市化 。
我举个例子,根据2010年8月15号新华网的报道,浙江全省农转非数量从2004年的57.7万人降到2009年的18.9万人,降幅高达67%。我这还有一个数据,杭州、义乌、桐乡等地有200多名公务员把户口迁到农村了,我们平常说的是农转非,现在这个词叫非转农。它指的是西方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人口增多、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病越来越严重之后,大量城市人口开始往郊区或者农村流动。那我问你,城市化完了以后呢?不用更多房地产的话,那像钢筋水泥这样的工业产品谁消费?这个后果太可怕了,所以这个趋势一定要打破。
就像我们刚刚讲的,土地现在越来越值钱了,透过土地可以拿到很多高额的回报。其中一个引起很大争议的就是,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把城市化简单理解为工业化。
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争夺补偿分红。而如果没有服务业来支撑城市的发展,房地产又拉不动了,到最后就是一个解体。
逆城市化这个概念是美国地理学家波恩在1976年提出来的。就是说,你住在汉堡也好,住在东北部也好,福利是一样的,整个配套也是一样的。